学必求其心得,
业精于勤。

虽不能至心向往之
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有云:“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”这大概是对向往的最佳诠释。不能至,却可神往。无奈,而满心期待。国人对向往世界的启蒙,大抵要归功于陶渊明,一篇《桃花源记》,为人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和乐的理想世界。

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。”世外桃源,由此而来。这是陶渊明想象中的完美村落模样,却也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。

少年时代,谁不曾写下关于“向往”的稚言。有人想当科学家,有人想当医生,有人想当老师,有人想当宇航员……那个美好的年纪,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的年纪,何来向往?虽不记得我当年的豪言壮语,但多少有被文章的美景心向往之。

当老师将整篇文章解读下来,我仿佛还置身在桃花飞舞的乡间小路,眼前有肥沃的土地,美丽的池塘,齐整的房屋,老人和孩子们脸上都挂着笑脸,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都热情好客,杀鸡,摆酒,将你奉为贵宾,这种美好的生活情景着实令人向往。

再后来,喜欢上了金庸大师手上的仗剑天涯、金戈铁马的快意江湖。在那片神奇的世界里,有迷幻的刀光剑影,有迤逦的儿女长情,有神奇的金氏武功,有层出不穷的江湖故事。

印象最深的要属《天龙八部》,金庸塑造了萧峰这个角色,他智勇双全,侠肝义胆,胸怀坦荡。在历经一系列武林纷争后,萧峰厌倦了江湖的血雨腥风,决定归隐田园,并承诺给心爱的姑娘阿朱“塞北牧羊”的生活。

然造化弄人,阿朱身亡,他自己也为了宋辽和平,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。为了大义,萧峰放弃了自己的向往,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江湖儿女的无奈。

向往,有时求而不得。

陶渊明的田园梦,金庸的江湖梦,无不透射着他们对向往的解读。一个恬淡祥和,一个壮怀激烈。虽画风不同,读来却都令人痴恋。陶渊明后来的人生经历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向往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而金庸大师的一生,更是“江湖”的最好注解——“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”。

这是他们向往的生活,虽为虚构,却在无数国人心中构筑了一处精神高地,巍然耸立。假如能时光穿梭,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?在这个关于向往世界的追寻。

最后: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,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,要人仰视,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。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(孔夫子的境界),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。

高山仰止,

景行行止。

四牡騑騑,

六辔如琴。

觏尔新婚,

以慰我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