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过去的经验,容易一直留在我们脑海里,影响我们现在的判断。比如我现在,一出去看到的空调多数都是海尔的,所以我一直觉得,海尔是不是已经超过格力,成为空调销量的第一名了。
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,发现第一名不是海尔,也不是格力,而是美的。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。
这就是数据的作用。
我们在做很多决策时候,会很自然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正确的,其实我们的这种思维,很多时候并不可靠。做决策,只有两种方法,要么来源于过去经验判断,要么来源于数据判断。
没有数据的,那没办法,只能依靠经验判断;如果是有数据的,一定要尊重数据。你的经验是你一个人的感觉,数据是100万人的感觉,你说应该相信谁?
就像现在很流行盲盒,我不能因为我从来没买过,就认定这东西没有市场,这作为个人的直接经验。这两天我特意关注了一下这方面,我看很多电商,用盲盒的方式清库存,效果非常好。
喜欢盲盒的人,主要是这样三种心理:
1、好奇心,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期待。
2、节省时间,很多科技大佬只穿一款衣服,因为不想在小事的选择上浪费时间。
3、选择困难症,我在饿了么上点外卖,看到一个「老板吃啥我吃啥」的选项。其实就是给那些选择困难症的人提供一个随机选项,而且销量还不低!
想一想,你能不能在线上或者线下,利用盲盒这个模式搞点事情呢?或者,你现有的业务,能不能也推出一个盲盒的形式呢?
除了盲盒外,我们作为个人有认识不到的盲区,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来判断的,虽说这样有点随波逐流,但毕竟作为普通人能超出绝大部分人的还是少数,随大流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,但绝不会是最差的结果。
当然要是个人经验丰富的,总会有一想不懂啊的惊喜,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,直接经验是自已亲身经历总结得到的经验,只不过有些经验是基于以前发生的事情的情况积累而得到的,而事物是出于变化中的,所以经验只能作为重要参考。
当然,直接经验是不可以完全相信,这是只有借鉴却不能复制,因为在你那里温度、条件、环境都适合,而到了另一处就不可能全是宜,为此它就要在另一处去实践和运用,我们不能教条地搬用这些经验,否则要犯经验主义错误。